智慧醫療是指在診斷、治療、康復等圍術期,以及衛生管理、支付等環節,基于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建設醫療信息完整、跨服務部門、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信息管理和服務體系,實現醫療信息互聯、共享協作、臨床創新、診斷科學、管理高效、監管到位等功能。
在國家政策、技術的共同驅動下,基于全民健康信息化和健康醫療大數據的智慧醫療體系正在形成,開始形成跨空間、跨部門的醫療數據融合應用雛形。
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每次技術的革新都會帶來醫療水平的飛躍,從人類理解細菌致病的原理,發明抗生素到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先后出現了多種現代醫療設備如X光機、CT、核磁共振等各種用于輔助診斷和治療的設備??梢灶A見,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而出現的人工智能必然會導致人類醫療歷史的又一次飛躍。
2017年,國務院正式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分階段設立了到2030年的“三步走”目標:到2020年我國人工智能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實現重大突破;到2030年部分技術和應用達到世界的領先水平,成為世界人工智能創新中心?!兑巹潯分?,已經把有關智慧醫療的兩大項列入了新一代人工智能規劃當中,也促使“智慧醫療”在2018年以來,迎來了大爆發。
要適應新一帶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里面提出的智慧醫療,醫療行業還需面臨三大挑戰。
首先是系統互聯、數據共享和資源互通。大部分原生醫療數據都還只是靜靜的躺在那里,沒有被有效整合與利用。隨著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的成熟,各級政府和醫療機構在政策理念上的轉變,社會資本更加理性、高效的投入;在保障病人隱私和醫生權限的前提下,醫療資源就可以走上互聯互通之路。
第二是政策和倫理方面。實驗證明人工智能比大多數醫生更能避免漏診和誤診,尤其是在基層。這個結果令人興奮,說明技術發展的步伐很快。但是人工智能給出的醫療報告是否真的可以作為診斷的依據呢?很多病人不會相信,這就是個倫理的問題。最應該去推廣的人應該是受益的病人和那些醫學專家們。
第三是“人工智能+醫療”創新產品的經濟價值。若要實現智慧醫療落地,光有創新是不行的,還需要有經濟價值。創新的過程需要注意三大要素:創新、價值和市場。只有這三者合一,形成一個運營閉環,創新產品才可以發揮真正的作用。
也就是說如果產品只有創新的服務模式,卻沒有盈利模式,那它依然不可以產生價值。比如現在很多醫療創新,就面臨這樣的問題。他們既做線上服務,又想辦實體醫療機構,但事實上小型醫療機構是很難與傳統醫療機構進行競爭的,如何利用新技術、新模式進行醫療數據的清洗、整合,然后再開發利用,這才是智慧醫療的發展方向。
智慧醫療的逐步落地,需要先解決資源整合、數據共享,輿論引導,運營閉環等問題,而政府也應該引導相關平臺的建設,使智慧醫療健康發展。